電位傳送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圍繞信號的采集、轉換、處理及傳輸展開,其核心是通過電化學或電子技術實現電位信號的精準監測與遠距離傳輸。以下是具體原理詳解:
一、信號采集:電位信號的獲取
電位傳送器的輸入端通常連接參比電極(如銅 / 硫酸銅參比電極 CSE、鋅參比電極等)和被監測的金屬結構(如管道、儲罐),形成電化學回路。當金屬結構發生腐蝕或處于陰極保護狀態時,會產生電位差(即管地電位),參比電極作為基準電位,與金屬結構之間的電位差被傳送器捕捉。
二、信號轉換:從電位到標準電信號
模擬信號轉換:
采集到的電位信號(如 0~-3V CSE)通過內部的運算放大器、電阻網絡等電路進行放大或衰減,轉換為適合傳輸的模擬電信號(如電壓或電流信號)。例如,通過 “電位 - 電流轉換電路” 將電位值線性轉換為 4-20mA 電流信號(工業標準信號,抗干擾能力強)。
關鍵原理:利用歐姆定律(I=V/R)或晶體管的線性放大特性,使輸出電流與輸入電位成正比例關系。
數字信號轉換(若含模數轉換模塊):
若傳送器具備數字化功能,模擬信號會通過模數轉換器(ADC)轉換為數字信號(如二進制編碼),便于通過通信協議(如 Modbus、RS485)進行遠距離傳輸或與計算機系統對接。
三、信號處理:抗干擾與精度優化
抗干擾設計:
采用濾波電路(如 RC 濾波器、鎖相環電路)抑制工頻干擾(如 50Hz 交流電干擾),避免信號偏移(如控制偏移量≤5mV)。
針對浪涌過電壓(如 6kV 沖擊),通過瞬態電壓抑制二極管(TVS)、壓敏電阻等保護元件,防止輸入端電路損壞。
精度校準:
內部設置校準電路或軟件算法,通過零點調整(消除初始偏移)和增益調整(確保線性度),使電位 - 電流變換誤差控制在 1% 以內。
四、信號傳輸:遠距離可靠傳輸
電流信號傳輸(4-20mA):
轉換后的 4-20mA 電流信號通過雙絞屏蔽電纜傳輸,電流信號受線路電阻影響?。ㄘ撦d能力可達 0~600Ω),適合遠距離(如數百米)傳輸,且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數字通信傳輸:
數字信號通過 RS485、Modbus 等接口協議傳輸,支持多設備組網,可實現雙向通信(如遠程配置參數、讀取數據),傳輸距離和穩定性依賴通信協議規范(如 RS485 最遠約 1200 米)。
五、電源與安全防護
電源供電:
通常采用 24V DC 供電(部分支持寬電壓輸入),電源端通過隔離變壓器或 DC-DC 轉換器與信號電路隔離,避免電源干擾影響信號精度。
安全保護:
絕緣設計:電源端對機殼絕緣電阻≥10MΩ,抗電強度 1500V/1min,防止漏電或擊穿。
防爆設計(如防爆型):在易燃易爆環境中,通過隔爆外殼、本安電路等設計,限制能量釋放,滿足防爆標準(如 Ex d、Ex ia)。
六、應用場景中的原理延伸
以管道陰極保護監測為例:
傳送器通過參比電極測量管道與土壤之間的電位,若電位低于保護電位閾值(如 - 0.85V CSE),說明陰極保護有效;若電位偏移,傳送器將信號傳輸至控制系統,自動調整保護電流,維持電位穩定。
|